临床几十年,我接触过很多高血压患者,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位50多岁的大姐,她高血压6年了,症状都很严重,也一直在服用降压药控制,但效果甚微。
症见:平时全身乏力,平时还有心悸、气促、健忘、头晕、记忆力减退、夜尿多的问题。另外,有一定的脑动脉硬化倾向。
舌质淡,舌苔白润。高压160,低压90。
于是组方:黄芪、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地龙。
患者服用一个月,患者血压下降,不再乏力、头晕;效不更方,患者又服用两个月,诸症平息,血压正常;为巩固疗效,让患者继续服用一个月善后。随访,未见复发。
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其实,这个患者的问题,就属于“阴阳两虚”、“气虚血瘀”。
在中医理论来看,阴阳互根。阴能育阳,阳能育阴。如果阴虚的日子一长,就容易损及到阳,形成阳虚。这就是“阴阳两虚”的局面了。
由于阴阳两虚,肾气不足,阳不能鼓舞气的运行,又会进一步导致气虚。
而气,又是血之帅。气能帅血而行。所以在气虚的状态下,人就容易发生血瘀。这就又导致了所谓“气虚血瘀”的局面。
气虚成这样了,血压自然要高一些,好把血液运送过去啊!这个局面下,高血压自然难降了。
这个局面,在很多高血压晚期,以及老年高血压患者身上常见,患者多伴随较高的中风的发作危险。这个时候的高血压就很顽固,仅用西葯降压往往是效果不够理想的。
对于这种阴阳两虚,气虚血瘀类型的高血压患者,《灵枢·口问》说得确切:“上气不足,脑为之不满,耳为之苦鸣,头为之苦倾,目为之眩”。
那怎么办呢?来看方中治疗思路:
黄芪补脾肺之气,以益生血之源;当归能养心肝之血,以补血和营;赤芍可以活血化瘀;川芎能行气活血,为血中气药。
桃仁质重沉降,偏于入里、善走下焦,善于破脏腑之瘀血;红花质轻升浮,走外达上,通经达络,善于祛在经在上之瘀血。
地龙为虫类灵动之品,可以走经络,通血脉,舒筋活络、利尿降压。
诸药合用,行气化瘀,气血双补,直击要害。
其实,治病不一定要用奇药和贵药,而是要对症下药。所以我常说,实际运用一定要经过辨证,模棱两可生搬硬套,那是对身体的不负责任!
本文来源公众号:华医网